环保


中俄元首相约胜利日阅兵有何用意

中俄元首相约胜利日阅兵有何用意

温网时事新闻,中俄元首在胜利日阅兵期间的互动和会晤通常具有多层次的战略和政治用意,既涉及历史纪念,也反映现实国际政治需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深层考量:

1. 强化历史纽带,彰显共同价值观

二战历史的共鸣: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日”(5月9日)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均是两国重要的历史记忆。两国元首在胜利日活动中共同出席,意在强调中俄作为二战东方和欧洲主战场的贡献,突出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盟友关系。

历史叙事的一致性:通过共同纪念历史,中俄对外传递“反对篡改历史、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立场,尤其在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双方试图争夺历史解释权。

2. 应对国际格局变动的战略协作

对冲西方压力:近年来,中俄均面临来自美国及盟友的战略挤压(如北约东扩、对俄制裁、中美科技战等)。两国元首在象征团结的场合会晤,可被视为对西方联盟的回应,展示“非西方阵营”的协作能力。

推动多极化秩序:中俄均主张打破单极霸权,推动国际体系多极化。胜利日活动的联合姿态可强化这一目标,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台海局势等背景下,两国试图塑造“反对霸权主义”的叙事。

3. 深化双边务实合作的信号

军事与安全合作:胜利日阅兵本身是军事力量的展示平台。中俄领导人借此场合互动,可能为深化军事技术合作(如联合演习、武器研发)或协调地区安全立场(如中亚、东北亚)提供契机。

经济与能源纽带:尽管受国际制裁影响,中俄仍试图扩大能源(如天然气管道)、跨境基建(如“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等领域的合作,元首会晤可为具体项目提供政治背书。

4. 国内政治需求的呼应

巩固执政合法性:对普京和中方而言,俄罗斯胜利日叙事有助于强化国内民族主义共识,将自身塑造为“国家利益捍卫者”。特别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需要借助历史胜利凝聚民心;中国则通过抗战记忆强调“伟大复兴”的正当性。

转移国内矛盾:通过外交高调互动,两国可一定程度转移公众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经济增长放缓或外部压力加剧时。

5. 对特定地区的战略警示

震慑周边与潜在对手:中俄联合展示战略协作可能向日本、乌克兰、北约或台海方向传递威慑信号,表明两国在关键议题上存在协调空间。例如,俄罗斯可能借此牵制北约,中国则可能在台海、南海问题上获得俄方外交支持。

潜在争议与局限性

中俄关系的非对称性: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增强(尤其在能源出口领域),而中国在技术、市场等方面保持主动性,这种不平衡可能影响合作深度。

国际形象风险: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被西方孤立,中方需权衡与俄高调互动可能带来的外交代价(如对欧关系受损)。

总结

中俄元首在胜利日活动的互动,既是基于历史情感的共同叙事,也是对现实地缘政治博弈的回应。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强化双边关系,对冲外部压力,同时向国际社会传递“非西方阵营”的协作能力与决心。然而,这种合作的实际效果仍受制于两国利益差异、国际环境变化及内部治理挑战。

  本文“俄罗斯阅兵式”来源:http://www.wenzhou.co/shishi/6472.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编辑:温网)